教学目标
1.认识“夜、思”等9个生字,会写“思、床”等7个字。
2.能借助拼音,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
3.想象画面,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。
人文主题
体会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。
教学重难点
能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古诗,读出古诗的节奏;背诵古诗。
教学准备
相关课件、生字卡片、词语卡片。
课时安排
2课时
预习要求
1.完成本课预习卡。
2.朗读古诗,读通顺。
课时目标
1.通过生活中识字、语境中识字等方法认识“夜、思”等9个生字,会写“思、前、光、乡”4个字。
2.借助拼音正确、流利地朗读古诗,并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。
3.朗读古诗,想象画面,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。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巩固,引出诗题
1.复习已学过的李白的诗:《古朗月行(节选)》《赠汪伦》。
2.师生互动,说说对李白的了解。
3.引出诗题并板书——《静夜思》。
4.引导学生识记“夜”和“思”,理解诗题。
设计意图:
由课题中的生字出发,把同一类别的字或词以组块的形式进行学习,增加积累,习得方法。同时在对生字的识记交流中理解生字的意思,并联系插图初步了解题目的意思。(1)识记“夜”。
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“夜”字是上下结构。
②看图拓展带“夜”的词语:很黑的夜晚——黑夜,有月亮的夜晚——月夜,夜里上班——夜班,夜里吃东西——夜宵……
(2)引导学生发现:李白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夜晚?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?
(3)指导读准平舌音“思”,并引导学生用“加一加”的方法识记“思”。
(4)聚焦心字底并启发学生发现带有心字底的字的规律。
让学生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,如“想、念、忘”等。引导学生发现心字底的字和思想、思考有关,这样造字是因为古人误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。
(5)引导学生联系插图和字义理解诗题,了解这是李白在某一个安静的夜晚想到了什么而写下的诗。
5.学生齐读诗题。
二、初读诗句,学习生字
设计意图:
封闭的古诗教学中,教师往往从“零”教起,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、原有水平。而在开放的古诗教学中,学生已有的知识、能力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们学习古诗的资源。1.引导学生读诗句,背诗句。
(1)请会读、会背的几个学生读给大家听,其他学生认真倾听,正确评价。
(2)请会读、会背的学生读给同桌听。
2.认读生字。
请已经认识部分生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,并告诉大家是怎么认识的。采用“生活中识字”“熟字加偏旁”等多种方法识字。
预设:
(1)生活中识字:夜——黑夜 光——灯光、月光 举——举重、举手
(2)熟字加偏旁:田——思 木——床 古——故
(3)形近字比较:底——低 凝——疑
(4)字理识字:出示“举、疑”的古文字,讲解字的意思,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。
举:,一个大人用双手把一个小孩子往上举。
疑:,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,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。
3.自主读诗句,认读生字。
出示学习要求: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,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。
反馈:
(1)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。读对了,在生字表右边画一颗星;读错了,帮助纠正,然后再读一读。
(2)把古诗读正确,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、停顿。重点指导学生读准“思、床、光”。
(3)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随机出示停顿符号:床前/明月/光,疑是/地上/霜。举头/望/明月,低头/思/故乡。
(4)学生自由读,全班齐读。
三、想象画面,了解诗意
1.想画面,说意思。
学生先想象画面,自由说说诗的意思,教师相机指导。
2.交流反馈。
教师及时出示学生难懂的几个字的注释。如,疑:好像。举:抬。思:思念。
3.同桌互相说一说,只要意思大致对即可。
4.四人小组合作,说一说整首诗的大致意思。
5.鼓励学生尝试背诵。
设计意图:
学生自主识字后,可以在语境中巩固、在语境中运用。在语境中巩固复习生字和词语,能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。四、练习书写,语境填空
1.指导书写“思、前、光、乡”。
(1)引导学生写好上下结构的字“思、前”。
思:书写时注意“田”字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,心字底略宽,卧钩是关键笔画,三个点要注意位置。
前:要写得上紧下松,下面部分的“月”的一撇要变成一竖。
(2)指导书写“光、乡”。
重点指导“乡”,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撇折的撇和折都互相平行。
(3)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,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评。
2.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巩固生字。
古诗填空:
静夜
[唐]李白
床
明月
,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
课时目标
1.复习巩固“夜、思”等9个生字,会写“床、低、故”3个字。
2.通过观察图片、想象景象,初步体会诗人的心情,读出古诗的节奏。
3.背诵古诗。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生字,朗读古诗
1.出示字卡,学生开火车认读,看谁读得又快又准。
2.引导学生通过给生字“找朋友”组词来复习生字。
3.指名朗读古诗,全班齐读古诗。
二、品读前两句诗,想象夜景
1.引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诗,想一想: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夜晚是怎样的吗?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这样一个静静的、有月光的夜晚?用横线画出来。
2.学习“床前明月光”。
(1)引出望月的地点:诗句里写到李白在哪里看月亮?
(2)课件出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床前的图片,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情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。
(3)学生齐读诗句。
3.学习“疑是地上霜”。
(1)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:一个静静的夜晚,明亮的月光洒了一地,你觉得那满地的月光像什么?
(2)出示图片,引导学生理解“地上霜”:李白觉得这一地的月光像什么?你知道霜是什么吗?
(3)引导学生理解“疑”就是“好像”的意思。
4.指导朗读前两句诗。
三、品读后两句诗,感知诗人心情
1.导入后两句诗:看着明月,李白想到了什么?用波浪线画出来。
2.指名读,男生齐读,女生齐读。
设计意图:
想象画面、体会诗人的心情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。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,想象画面,入境入情。3.学习诗句中的一对反义词:举头——低头。
(1)引出反义词:这两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,你找到了吗?
(2)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卡“举头”“低头”。
(3)感知“思念”。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,一边说说李白举头看到了什么,低头又想起了什么。
4.在情境中感知李白的思乡之情。
(1)引导学生想象:李白望着明月会想些什么?
(2)配乐配图,学生自由想象,自主交流。
教师相机引导:李白想到了故乡的景,想到了故乡的人,想到了故乡的事。
(3)拓展:李白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?
提示: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明月象征家人团圆。诗人望着明月,想起自己身在外地,远离亲人,顿感失落,自然会思念故乡。
(4)学习“故”。
出示字卡“故”,请学生自主给“故”组词。
四、背诵古诗
1.指导背诵古诗。可以配乐、配动作加强记忆,也可以通过定位填空法帮助背诵。
2.指名会背的学生背诵古诗,或让几名学生比赛背诵;不会背的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,加深理解与记忆,再练习背诵。
五、复习巩固,书写练习
1.归类巩固生字。
黑夜 月夜 举头 举手 故乡 故事 低头 低下
指名四位学生朗读,同桌互读。
2.指导书写“床、低、故”。
(1)写好左右结构的字“低、故”。
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注意点:左右结构的字一看宽窄,二看高低,三看关键笔画。通过辅助框和辅助线帮助学生写好生字。
②教师范写,重点指导写好反文旁。
③学生书写。
④投影展示,集体讲评。
(2)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“床”。
重点指导广字旁的横不宜过长,撇要长。
六、布置作业,课堂延伸
完成本课随堂练。
板书设计